新闻中心 /News
3737体育相扑宋人喜爱的运动
3737体育相扑,又有角抵、角力、争交等称谓,是一种角力斗智的摔跤运动。我国的相扑文化源远流长,有人认为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魏晋以降,始有“相扑”之名。至宋代,相扑发展至鼎盛。宋“拳来踢去疾如飞,毕竟输赢是职谁。闹里有人能著眼,未曾交辊已先知”是当时相扑运动盛行的真实写照。一方擂台上,不知演绎了多少相扑手的人生浮沉。
与前代相比,宋代相扑运动规范了竞技机制,形成了较完整的竞赛规则。两人徒手搏击,可以身着衣服,也可裸袒上身,允许拳打脚踢3737体育、摔抱扛扭,以将对手摔倒在地为胜。在较量过程中,虽然可采取一些技巧手段,但禁止使用诸如擒拿和反关节等有害动作,更不许使用暗器,避免致人伤残或死亡。宋代的相扑运动侧重表演,参与者多为利益所驱使,娱乐色彩较为浓厚,集娱乐性与竞技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宋代相扑运动对竞技环境、选手门槛等要求较低,普通民众皆可参与,故成为深受宋人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宋代相扑公开赛每年定期举行,每逢赛事,民众便争先恐后地前往观看,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瓦舍勾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相扑运动的集中表演场地。两宋京城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相扑表演尤为盛行。北宋东京大相国寺的瓦市,有各种技艺表演,其中就有“小儿相扑”。南宋临安武术社团中有“相扑社”,规模甚大,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相扑高手,如周急快、赤毛朱超、杨长脚等人3737体育,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相扑水平。临安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上举办的全国性相扑比赛尤为精彩,各州郡相扑高手齐集于此,对冠军展开激烈争夺,最终胜利者可获取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马匹等丰厚赏赐。更有甚者,宋理宗景定年间,温州人韩福赢得头赏,被破格提拔为军佐,可见官府对这项运动的关注。
相扑属于体力运动,故相扑手大多身形壮硕3737体育、孔武有力。然而3737体育,相扑并非简单地争强斗狠,除有充沛的体力外,还须有娴熟的技巧。因此,向来被视为弱不禁风的女子,也积极参与其间,大大提升了这项运动的趣味性3737体育,受到市民的热捧。为招徕观众,临安相扑社在开始表演之前,往往先以数名女子相扑手“打场子”,以积攒人气。然后是男子相扑手登台比赛,使全场氛围达到高潮。
当然,女子相扑并非全是“花架子”。当时随着女性相扑运动的流行,涌现出不少女子相扑名家。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记载,临安有女子相扑高手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女急快等人。凭借高超的相扑水平,她们得以在瓦舍立足,并与男子争雄。《水浒传》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女中豪杰段三娘和王庆在市井中进行相扑比赛的场景。王庆虽是相扑高手,但段三娘却丝毫不惧,利落地脱下外衣,大踏步上前,挥拳便朝王庆砸去,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相扑运动不仅在宋代民间广受欢迎,这股风气亦蔓延到深宫禁苑。宋代宫廷组建了专门的相扑队,名曰“内等子”,隶属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管辖。“内等子”选拔严苛,从殿步诸军中挑选臂力强壮者充任,员额120名,每3年进行一次重大考核,重新评定等级,优胜劣汰。逢御宴、朝会或皇帝生日之时,“内等子”为皇室及百官表演相扑。为博取天颜一笑,“内等子”使出浑身解数,营造出战场上千军万马的雄壮气势,其场面之宏大远非寻常巷陌相扑表演可比。杨万里曾赋诗称:“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罢宴,卷班出殿戴花回。”除供皇室娱乐外,“内等子”还承担护卫职能。每逢明堂大礼、郊外祭祀活动之时,“内等子”护卫于皇帝车驾左右,鬓发蓬松,威风凛凛。